首页 > 动态

“混合式”课堂:佐料虽好也需适量
  课堂形式是手段,最终要为教学效果服务。若因“佐料”过多而吃不好“正餐”,“混合式”课堂便显得华而不实了。
  近日,一条条清华大学“组合数学”课堂上飘过的弹幕,成了台上台下师生的目光聚焦点。吐槽、疑问、插科打诨,弹幕的内容五花八门,每每这时讲课中的马昱春教授会稍微顿一下,就弹幕来解疑答惑,抑或也调侃上两句,引来一阵哄笑声。据《中国青年报》报道,除了发弹幕,学生还可通过“雨课堂”手机端学习平台预习课件、在线进行课堂实时测试、讨论等。
  与传统的“满堂灌”式课堂不同,“混合式”课堂打破了高校课堂的旧有形态,覆盖了课前、课堂、课后环节,将线上线下教学融为一体,实现了师生实时互动,正逐步占领95后高校课堂。
  “混合式”教学模式具有个性化、交互性、创造性等特点,在解决高校课堂出勤率不高、学生积极性不强等问题上,发挥了一定作用。在学生多是“低头族”的课堂现状下,与其让课堂与手机“为敌”,不如顺势而为,因势利导,借手机搭起师生对话的桥梁。可以看到,不论是及时提问还是随时“吐槽”,科技在教学上的应用都为高校课堂带去了更多活力,课堂不再是老师“自说自话”的独角戏,而是学生思想碰撞的“大熔炉”。课堂活起来了,“抬头率”增加了,大学课堂的“人头率”自然也就上去了。用教学形式创新的方式带来学生注意力和兴趣的回归,无疑是“混合式”课堂的绝妙之处。
  此外,“混合式”课堂也是高校教师积极求变、探索转型的新尝试。在知识获取渠道多元化的今天,互联网无时不刻地“搬运”着课堂,在线教育填平了传统教学方式的鸿沟,课堂不再是知识获得的唯一方式。加之高校学生思维活跃,墨守陈规的教学方式已然难以达到开阔学生眼界、拓宽教学思路的课堂效果,不被学生“选择”的课堂必然被淘汰,高校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然而,“弹幕丛生”的“混合式”课堂虽妙趣横生,却也难逃信息冗余的窠臼。过多教学场域之外的边缘信息充斥课堂,不仅分散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还可能挤压教学内容,影响教学效果。“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新生为高校课堂改革打开了新出口,但依然有着许多疑问等待解决,例如:如何安排好线上与线下教学的比例,实现互动的最佳效果;如何组织好课堂,将学生注意力集中于教学内容而非冗余信息;如何评价“混合式”教学的教学成果;如何提高教师把控新型课堂的能力……课堂形式是手段,最终要为教学效果服务。若因“佐料”过多而吃不好“正餐”,“混合式”课堂便显得华而不实了。
  “混合式”教学模式是科学技术和教育思想观念革新结合的共同产物,如何用好新技术,让科技最大效率助力教学,是关键所在。课堂的“混合”绝不是硬件的简单拼凑,而是教学理念和方式的重组。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永恒的主体,构建新型课堂当从“人”入手。信息化课堂之中,教师仅仅“站好三尺讲台”已远远不够,提升教师对“混合式”课堂的认识与理解,强化教师的互动意识及信息化教学能力,真正让技术为己所用,为教学目的服务,在今日愈发重要。教师能够主动把控高交互性的课堂,才可能真正实现观点碰撞、思想启发。
  归根结底,新型课堂的最终目的还在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合理利用新技术,巧妙构建新课堂,在多样化的形势下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才是“混合式”课堂的意义所在。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上一篇:新时代,心态也应强起来    下一篇:谈论收入的90后即将耗尽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