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态

关爱儿童心理 孩子的不良行为何会产生

我们通过一本叫做《正面管教》的书,来向爸爸妈妈们和老师们,介绍一些关于改善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知识。《正面管教》这本书的作者简·尼尔森是美国杰出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她在书中提倡了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听过节目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去找这本书来进一步阅读和学习

  对于家长和老师来说,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最有挑战的部分可能就是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了。但我们首先需要理解,孩子的不良行为到底是因为什么而产生的呢?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认为:“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德雷克斯发现,当孩子们丧失信心时,为了重新寻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可能会形成错误的观念,因此选择不恰当的行为目标,比如寻求过度关注、寻求权力、进行报复、或自暴自弃。

  第一,寻求过度关注的孩子。这样的孩子认为只有在得到特别的关注或特别的服务时,才有归属感。只有让父母围着自己团团转时,才觉得自己是重要的。他们会做一些完全无厘头的行为以获得别人的关注。当你问需要为他做些什么时,他又不能清楚的表达,因为他所有的行为只是想得到你的关注而已。

  第二,寻求权力的孩子。这样的孩子觉得只有当他说了算,至少不能由他人对他发号施令时,他才有归属感。在与这样的孩子交流时,我们经常会感觉受到了威胁或挑战。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一定要完全尊重他,并请求他的帮助,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让他觉得自己有权利控制自己的行为。

  第三,选择了报复行为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也是因为没有归属感,他认为既然我得不到归属,至少能让你同样受到伤害。所以他会采用一些破坏性的行为或语言来报复让他感觉受伤的人。当我们感觉到孩子伤害我们时,一定不能采用惩罚对他的这种伤害性行为进行还击,家长控制好自己的行为对于打破报复循环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敏锐的感觉到,孩子之所以采用这种方式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所以去理解询问孩子“你的行为告诉我,你一定觉得受到了伤害。能和我谈谈吗?”然后去倾听孩子的感受。

  第四,自暴自弃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对很多事情都感觉无能为力,觉得不可能成功,所以干脆放弃。他们不知道怎样去做,我们要做的就是教给孩子做事的步骤,让他慢慢建立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到。

  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我们首先要判断孩子是哪一类,然后才能采取相应的办法帮助孩子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比如不完成作业,表面看是一种不良行为习惯,但背后可能有各种原因。孩子有可能是想获得关注(这时候的孩子心理在想:爸爸妈妈,看看我,你看我),或者是显示权力(孩子心想:你制服不了我),也有可能是在寻求报复(孩子心想:你觉得我的成绩比我更重要,这让我很伤心,所以我也要让你伤心),又或者是在表示自己无能为力的感觉(孩子在心里觉得,这些题我真的不会)。所以理解孩子的目的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更有效的干预和鼓励。

  那么,爸爸妈妈们应该如何识别孩子行为的错误目的呢?有两条线索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孩子的错误目的:

  第一条线索:可以根据大人对孩子行为的情感反应来判断。当孩子表现出某种行为后,大人要认真体会自己的感受,如果觉得烦躁,可能孩子是在寻求你的关注;如果感受到挑战,可能孩子是在寻求权力;如果感觉自己受到了伤害,可能孩子在报复你;如果对孩子感觉无能为力,可能是孩子在自暴自弃。

  第二条线索是:当你要求孩子停止这样的行为时,看孩子如何反应。寻求过度关注的孩子会停下来一会儿,但通常不久就重新开始原来的行为,或能够引起你的关注的其他行为。寻求权力的孩子,当你要求他停止不良行为时,他会继续,并且可能对你的要求进行言语顶撞,或者消极抵抗。报复的孩子,会以一些破坏性的行为或伤害你的话来反击你。自暴自弃的孩子往往很消极,希望你快点放弃努力,别再打扰他。

  这些线索可以帮助我们“解码”,让我们知道孩子的行为真正想要说的是什么。经过一番仔细观察,我们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都有背后的深层次原因,那么在理解了孩子的心理之后,应该如何帮助孩子改善这些不良行为呢?我们下期节目继续和大家讨论。

上一篇:公益创投的美国经验    下一篇:欠学科设立的东风 做慈善本科教育还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