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态
| 别让你的娃娃变成“怪”小孩 |
|
近年来,一些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孩子接受早期教育。原本的幼儿教育变成小学教育,让还没上小学的孩子,就已经学会写字、算术等。这种教育提前化的现象被家长们看作是对孩子好,可是结果真的是这样吗?专家表示,提前教育对于普通孩子来说,未必是好事。什么年龄段的孩子应该接受什么年龄段的教育,否则会伤害孩子的心理。 市民周女士的女儿静静(化名)今年4岁,英语口语说得十分流利。在她还没出生的时候,周女士就开始胎教。看到孩子的成绩,听到其他家长的夸奖,周女士很高兴。她告诉记者,下一步打算给女儿学习学前班的课程。这样的安排对孩子好吗?西宁市城东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心理咨询师师立伟说,这种揠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未必对孩子好。相反,时间长了,还可能会使孩子对学习产生厌烦,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 “4岁的孩子还处于脑发育期,心理和思维都不成熟,就让孩子做成熟心理的事情,这种不符合孩子年龄段的教育,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健康人格的形成,导致孩子的心理成长不完整。孩子长大后,将出现更多的心理问题。”师立伟说,“一些家长认为文化知识的教育提前是对孩子的智力开发,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正常来讲,4岁至6岁的孩子应该在游戏中提升心智。若家长剥夺了孩子游戏的时间,利用它去学习文化知识,孩子的心智提升受到影响,反而变成文化提升。这时候增强的只是理性上的东西,孩子的内心无法得到成长。长大后,就可能出现青春期逆反的情况。”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视同仁。每个孩子的心理成长不同,在能力允许的前提下,有个别孩子确实能很好地提前接受教育,所以还是要根据孩子的特点来对待。 提前教育影响孩子健康 家长的心理在“作怪” 说到为什么让孩子提前接受教育,师立伟说,首先和家长的攀比心理、顾及自己的面子脱不开关系。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想法,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是天才,但是他们忘了自己是正常人,自己的孩子也不一定就是天才。过早地给孩子“施加”文化教育,和家长心理不正常有很大的关系。很多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花心思,多是希望孩子能完成家长未了的心愿。在心理发展过程中,这种想法并不好。 家长们特别重视教孩子学算术、背唐诗等,如果发现别人的孩子比自己的孩子厉害,就赶紧给孩子强加教育。别人的孩子“厉害”,是家长自己认为的。只能说明家长对孩子不够了解,对孩子的关心只是停留在自己关注的点上,丢掉了家长应该发现孩子身上闪光点的责任。 为了不让孩子落后于其他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的家长甚至早早买好超出孩子学习范围的书籍,让他们系统地学习。家长不了解“起跑线”的含义。认为“起跑线”指的是文化教育,其实它还指孩子的性格、品质和兴趣等多方面的培养。有的家长发现别人的孩子上补习班,自己的孩子在家玩耍,认为没面子,立马给孩子也报补习班。最终,这种不良的心态导致教育提前化。 “还有,家长的焦虑心理也是造成教育提前化的一方面。有的家长自己没有出人头地,给孩子‘灌输’的就是‘你可要好好学,不然以后没有好工作。我不是不想学,是因为当时家里穷,你要珍惜啊!’从这句话中就能感受到家长的焦虑和恐惧。”师立伟说。 因材施教很重要 家长把心态摆正,因材施教,发现孩子的长处和闪光点,才能使孩子更好地成长。师立伟说,第一,不要让家庭教育变成家庭“饲养”。家长一定要尊重孩子成长的每一个过程,不能违背基本的教育原则。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做好早期家庭教育,给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才是家长应该做的。第二,从“人”的角度去尊重孩子。孩子是孩子,但他们也是人,不能变成“我要你干啥你就干啥”。幼儿阶段本身就是需要孩子从游戏中认识自己,得到成长,家长不要拿别人的孩子作比较,让孩子过早地体会到学习的压力。
来源:西海都市报 记者:赵越 |
| 上一篇:服药后驾驶成又一马路杀手 下一篇:赶跑身体里的消极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