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孩子只坐第二张椅子,只吃黄色的食物……孤独症,走不进的另一个世界 |
![]() |
孤独症 有一个“长得特别漂亮的小男孩”,人群中能一眼看出他外貌的出众,但接触后心理学家发现,男孩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也几乎不做任何动作,旁人逗他时没有任何反应,甚至所有人一起做操时,他也要靠志愿者帮忙抬起手臂和腿。整个活动自始至终,小男孩没有说一句话。有的孩子只坐第二张椅子、有的孩子只吃黄色的食物…… 这其实是——孤独症。 “引发孤独症的原因是什么?”一直被列为125个重大(前沿)科学难题之一。直到如今,关于孤独症,何时发病?发病原因是什么?和基因的关系有多大?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诸如此类,依然是医学界无法回答的问题。 由于孤独症呈长期慢性病程,约90%的患者病情持续终生。在治疗过程中,家长们很难收到情感反馈,就连对规则的训练,也常常收效甚微。孤独症儿童像一台精密但没有情感的机器,输入程序,然后对现实做出反应。经过训练,孤独症儿童可以在母亲流泪时拿着手帕上前擦眼泪,在父亲卧病在床时端着汤药喂到嘴边,但这些都不能代表他们具备了关心的能力,而仅仅是训练的结果。 正确认识孤独症 让我们从下面的问答中,一起来正确的认识孤独症吧。 1、什么是孤独症? 孤独症是一种脑发育性障碍,以社会交往障碍、沟通交流障碍和重复局限的兴趣行为为主要特征。孤独症起病于三岁之前,三岁以后表现明显,绝大多数儿童需要长期的康复训练和特殊教育支持。 2、孤独症是一种心理疾病吗? 孤独症不是一种心理疾病,但大部分孤独症儿童会有心理问题,如认知、情绪和行为问题;孤独症也不是性格孤僻。 3、孤独症是由于父母不称职造成的吗? 不是。几十年前,在人们对孤独症还不了解的时期,有些人认为,大人抚养孩子的方法不当会导致孩子患有孤独症,尤其是孩子的母亲。有一种说法叫做“冰箱妈妈理论”,意思是母亲冷淡的养育方法会使孩子患有孤独症。这种说法已经被科学和事实推翻,研究证实孤独症是一种脑发育性障碍,与父母教养方式无关。 4、家长怎么能及早发现孩子有孤独症倾向? 综合国内外专家对家长的建议,总结了七个重要的早期征兆,它们分别是: (1)孩子到了六个月大的时候:没有灿烂的笑容或者是高兴的表情; (2)到了九个月大的时候:没有和周围人互动的声音、笑容或者是面部表情; (3)到了十二个月大的时候:对于别人叫自己的名字缺乏反应;没有婴儿语;没有和周围人姿势上的互动,比如:指东西、让别人看一个东西、伸手去拿东西或者是招手; (4)到了十六个月大的时候:没有语言; (5)到了二十四个月大的时候:没有有意义的两字短语(模仿别人或者是重复别人说话的不算); 作为家长,需要知道的是这些只是告诉你孩子有可能患有孤独症,如果孩子符合了这些早期征兆的话,我们应该尽早带孩子去找专业的医生给孩子做一个评估,然后及早开始相关的康复训练。但是也要注意,不是说有这个征兆,孩子就是孤独症了,这只是一个参考。 5、家长怎样和孤独症儿童沟通? 家长是孩子重要的沟通对象,也是孩子通向社会的重要介质,不能进行沟通是一件很困扰和容易让孩子发脾气的事情,从而导致一些不恰当行为的发生。家长一方面要学会与孩子沟通,另一方面要教孩子学会沟通,如果家长可以教孩子一些非常基本的沟通方法就能够有效减少这类行为的发生。具体策略有: (1)学会观察孩子的行为,了解其需求和功能; (2)了解孩子最感兴趣的事物,并正确运用; (3)学习行为干预策略,不强迫孩子沟通; (4)学习某些专业的沟通技能,如:图片交流系统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沟通工具。 6、家长如何帮助孤独症儿童处理问题行为? 孤独症儿童由于沟通能力的缺乏,会通过一些不恰当的行为来引起别人的注意、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逃避自己不想做的事情。 作为家长,首先要知道针对不同的问题行为该如何去应对,以避免问题行为变成了孩子的一种不适当的沟通方式。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在问题行为一开始的时候就要进行干预,不要等问题行为已经变成了长期存在的问题或者具有严重伤害性的行为后再想办法去解决。 7、在公共场合应当怎样帮助孤独症儿童? 作为陌生人,看到孤独症儿童时,根据情况可以作出不同的反应。如果他们主动和你打招呼,我们可以点头微笑做出回应。如果他们出现了一些不恰当的行为,我们可以忽视,不要给家长乱出主意,有时候忽视也是一种包容和接受。 作为陌生人要做到,正确认识孤独症,客观公正地对待孤独症患者“有时候忽视也是一种包容和接受”。作为家长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干预,学会正确和孤独症患儿沟通,帮助孤独症患儿,让我们共同为孤独症患者构建一个“包容”的世界,让我们张开臂膀拥抱这些来自星星的孩子。 来源:微信公众号“全国少工委”综合整理自微信公众号“中国医学论坛报”、微信公众号“剥洋葱people”等 |
上一篇:联合国最新报告显示:世界半数儿童依然受到 下一篇:警惕!这些孩子最爱的夏日玩具,其实很危险 |